文⊙羅馨雨

哺乳期避孕有很多方式,最普遍的是男用保險套,不過有人不想用、不喜歡,尤其哺乳期女性普遍陰道乾澀,很不舒服。吃純黃體素避孕藥(哺乳時,特別是頭六個月,不能吃含動情素和黃體素的複合型避孕藥喔),有人會忘記,或有些人因為副作用(噁心、長痘痘等等)不喜歡。

裝宮內避孕器(IUD)也是一個方便的選項。IUD有兩種,一種是非荷爾蒙的銅製避孕器,效期長達10年,一取出就可懷孕。另一種是荷爾蒙型的蜜蕊娜Mirena。Mirena的荷爾蒙僅施放在子宮內,不會全身循環,效期3-5年,除避孕外,有時還作為經血量過多的治療方法之一。

此外,也有一些比較不那麼流行的避孕方式,這些也不會影響哺乳。

易貝儂Implanon:皮下植入型避孕器,是一根類似火柴的小塑膠棒,緩速釋放黃體素到身體裡以達避孕效果。在門診動小手術植入非慣用手內側,效期達三年。
(請參考:
送子鳥生殖醫學中心網頁


舞悠NuvaRing:避孕環,不用手術,可自行置入,一個使用三週後取出,休息一週(經期)後換一個新的。(請參考:台北安媞婦產科診所網頁)

狄波 Depo-Provera:肌肉注射型黃體素,三個月打一次,有案例說會稍微影響乳量,建議產後六個月之後再施打,另有一項研究稱Depo不會影響乳量。
(請參考:奇美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網頁)

女用保險套 Femidom:自己使用前置入,使用後取出,不需依靠男性即可使用。
(請參考: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網頁)

殺精劑:殺精劑有很多種類,錠劑、栓劑、膠劑等等。失敗率可高達20%,需搭配其他避孕方式使用提高成功率。

子宮帽/宮頸帽(Diaphragm/Cervix Cap):這個也是由自己放置,搭配殺精藥劑成功率高。詳細使用請參考以下網址:機械型避孕法


補充:
似乎頗受歡迎的哺乳期無月經避孕法(Lactational Amenorrhea Method, LAM)僅在產後頭6個月有效,並且一定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 母親還沒恢復月經
2. 母乳哺育(日奶間隔不超過4小時,夜奶不超過6小時,沒給水沒給配方沒給果汁沒給奶嘴,通通沒有!注意!沒給奶嘴喔!!)(有研究報告指出純母乳瓶餵實施此法避孕有5%失敗率,且更須嚴格遵守日間集乳間隔,但也有人說瓶餵無法避孕,請媽媽自行斟酌)
3. 產後未滿六個月
不過,儘管滿足以上三個條件,使用哺乳期無月經避孕法還是有1.5%的機率會懷孕,咦~愛租以喔!

==========================

不過種種方式只有保險套可以有效防止性病,其他都不行!而每一種都有其好處和副作用。媽媽們最適合採用哪種避孕方式,記得跟自己信任的醫師討論,根據醫師的建議,並且參考自己和伴侶的意見,傾聽自己的聲音,選擇最不影響自己身體和生活方式的避孕法才好喔!

References:
1.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books/two-edu/method.html
2. 《Core Curriculum for Lactation Consultant Practice》, International Lactation Consultant Association
3. http://www.babycenter.com/0_lactational-amenorrhea-method-lam_1477017.bc
4. http://www.bfmed.org/Resources/Download.aspx?filename=protocol_13.pdf


媽媽界似乎很流行把自己做的副食品po上部落格,江湖人稱趕流行王的我(並沒有這個稱號)也不落人後。

今天準備的食物是酪梨豬肉炒高麗菜,加上一點點芫荽黑胡椒提味。

媽媽自己偷吃,真的很好吃耶!加點鹽就可以變成大人版了。真的沒想到酪梨豬肉拌炒高麗菜口感可以這麼綿密、這麼有滋味!打碎之後跟火龍果麵拌在一起,容易吸收,又可以讓妹咪自己抓著吃。

妹咪:偶的額頭也想嚐嚐!



材料很簡單,作法也很簡單。
材料:熟透的酪梨,豬絞肉,高麗菜,一點點黑胡椒,一點點芫荽

作法:
1. 高麗菜切丁,芫荽切碎備用
2. 炒豬絞肉
3. 加入高麗菜拌炒
4. 加入酪梨拌炒
5. 加入芫荽及黑胡椒
完成~
好多媽媽因為夜奶造成的睡眠不足和熊貓當起親戚,不少人因而放棄親餵(因為可以叫老公餵?XD)或鐵血訓練孩子睡過夜。但也有不少人和寶寶一起睡大床後一試成主顧(比如我)。這篇文章推薦大家直接跟寶寶睡一起,不過有疑慮的人,也可以把小床一邊拆了然後靠在大床上,這樣可以一起睡,也各自保有各自的空間,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好辦法,不試嗎?
==============================================


聰明同床 哺乳媽媽睡飽飽

作者:
Diana West(國際母乳會媒體關係部主任,IBCLC

今年世界哺乳週的中心德目是:「母乳哺育:人生的致勝球」,這是個很棒的主題,而且,哺乳,無庸置疑的,不論對寶寶還是媽媽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處的。不過主題是一回事,實際上是另一回事。

就像許多新手父母一樣,萌妮卡發現她哺乳最大的難關在晚上。她讓寶寶萊恩自己睡在小床上,因為她覺得寶寶本來就應該自己睡。然後他就哭哭了。她必須把自己踢下床、把尖叫大哭的寶寶抱起來、餵奶、想辦法保持清醒、餵完奶把寶寶放回小床、搖搖晃晃倒回床上,然後希望,希望,希望他接下來可以再睡至少兩個小時,雖然希望常常破滅。沒過幾天,她已經比累趴還累。終於,她把萊恩抱到大床上一起睡,然後感謝老天爺,兩個人都睡飽了。萌妮卡發現了老祖宗成功夜奶的秘密:同床共眠。

同床效果非常好,因為媽媽和寶寶本來就該在最無防備的睡眠期間在一起。寶寶和媽媽分開時壓力會上升,心跳和體溫也變得不穩定,而媽媽也得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媽媽寶寶同床而眠時,寶寶比較開心,因為不需要大哭就可以得到媽媽的照顧,而媽媽也可以直接躺餵不用起床,說不定還馬上就又可以睡回去。躺餵時媽媽會面向寶寶自動轉成側睡,手臂向外伸展、膝蓋彎曲形成一個小窩。這個姿勢可以防止媽媽翻到寶寶身上,也可以防止別人翻過來壓到寶寶,而寶寶則在小窩中遠離枕頭、面朝乳房。在這個狀態下,母嬰的睡眠循環會同步化,雙方壓力減輕,被吵醒的頻率也大幅降低。這種出於天性、又對母嬰雙方都好處多多的行為,大概可以說明為什麼有研究指出睡得飽的新手媽媽,就是那些純母乳哺育又和寶寶一起睡大床的媽媽了。

不管是有招用到沒招,或者出於方便,又或者是因為和寶寶睡一起真的太舒服,有三分之二的母乳媽媽都曾試過一起睡大床。但是,新手媽最常聽見的卻是專家強烈建議絕對絕對不要和寶寶一起睡,所以,這些媽媽通常都有點罪惡感,擔心自己犧牲了寶寶的安全來換取更充足的睡眠,於是很多和寶寶一起睡的媽媽當被兒科醫師問到寶寶怎麼睡時,她們不說。況且,誰有膽告訴阿嬤說她送的漂亮嬰兒床其實放在旁邊生灰塵?

衛教單(或診間海報)上寫的「絕對不要同床共眠」看起來理由正當,不過推動這個觀念的公共衛生機構忘了寶寶半夜也要喝奶,也沒有考慮到夜奶時身體釋放的荷爾蒙會讓媽媽昏昏欲睡。那麼,媽媽到底要怎麼夜奶啊?他們從來沒說。媽媽只好自己想辦法找一個可以一面餵寶寶一面打瞌睡的方法。因為總認為和寶寶同床太危險,有研究發現,幾乎一半以上的媽媽都曾和寶寶一起睡沙發、椅子或躺椅上,不過其實這些才都是些非常容易造成窒息意外的地方,因為到處都是縫隙、靠枕和軟墊,而且那樣睡也通常不很舒服,多只能撐個一天兩天。另一個常見的辦法是「訓練」寶寶睡過夜,不過兒童發展研究已經發現,這樣對孩子和父母都造成壓力,而且長期下來也不好。也有些媽媽就乾脆晚上餵配方讓寶寶睡久一點,這樣也可以換人餵,即使餵配方奶本身就是嬰兒猝死症(SIDS)的元兇之一。總之,以上這些「辦法」,都可能會造成親餵母乳時間縮短。

媽媽(醫生也一樣)不了解的地方是,雖然「絕不要和小朋友同床共眠」是共識,但一起睡也不見得會對所有的寶寶都造成危險。母嬰睡眠研究人員發現有七種最容易造成嬰兒猝死及窒息的危險因子:1. 抽煙的成人,2. 酒後或服用鎮靜劑安眠藥的成人,3. 餵配方奶,4. 因生病而時常昏睡不易叫醒的孩子,5. 趴睡,6. 過熱的寶寶(譯註:指穿太多或暖氣開太強),7. 寶寶睡在很多縫隙或枕頭、軟墊的地方。國際母乳會(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間母乳組織)稱此為:「七大睡眠危險因子」。

如果媽媽不抽煙、不服用鎮靜劑安眠藥,而且很健康,寶寶在她身邊睡覺時不把寶寶穿太多,寶寶躺睡,而且使用軟硬適中的床墊,避開「七大危險睡眠因子」的話,那麼猝死或窒息的機率是相當低的。甚至,警告大眾不要和寶寶同床共眠的研究者也說,大約在4個月大以後,孩子和盡責且不抽煙的成人一起睡,實際上和自己睡小床是一樣安全的。

讓照顧者了解七大睡眠危險因子,然後教他們布置安全的床面,是保護寶寶不猝死或窒息最有效的方式,就算是他們本來就不打算和寶寶同床也一樣,因為布置安全的床遠比沙發和躺椅還來的安全多了,同時,這也是很好的安全措施。很多父母花很多精力在保護插座和安裝櫥櫃鎖,因為大家都知道,不論怎麼細心還是可能發生意外。雖然不是所有的媽媽孩子都適合同床,不過還是應該把自己的床準備好以防不時之需。

至於對清楚了解七大睡眠危險因子的母乳媽而言,一起睡可以和寶寶窩在一起,既安心,又睡得好,真是太美妙了。而共眠代表媽媽們更可以順利的餵奶,並且向一輩子的健康邁進一步,果然是致勝人生。

編輯小記: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大人小孩同床。詳情請上aap.org網站查詢。

翻譯:羅馨雨

來源: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iana-west/smart-bedsharing-gives-br_b_5662733.html

模特兒吉賽兒邦臣八個月前在instagram上po了一張她一面化妝做頭髮準備上工,一面哺餵她女兒Vivian的照片,引起大眾對公開哺乳的一陣熱烈討論。(這不是雜誌的專業攝影照片,是她自己po在instagram的生活照。模特兒就是模特兒,飛了15個小時,只睡3個小時還是這樣美美的...)(http://instagram.com/p/hvz4wzntH_/)



曾經在一個討論區看到一群哺乳媽媽在討論捷運哺乳的議題。就算現在
《台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制條例》已經設置,「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影響婦女在公共場所的哺乳行為,違者處五千至三萬元」,不少人還是批評發文的媽媽:捷運站已經有哺乳室幹嘛還找人麻煩一定要在車廂裡餵。嗯...常常,公開哺乳,做的人是不介意的,但看的人很介意,不知道眼睛要怎麼擺。這顯然是把「乳房」認定為色情的東西啦!但這是看的人的問題?還是露的人的問題?

一兩天前也在Breastfeeding  USA上看到有個媽媽分享她的經驗,在美國一個大車站,有個東歐女性正在哺乳呢,一個美國女人氣沖沖的朝她大罵,說她不應該在公開場合露出胸部。那個媽媽寫:實際上呢?罵人的女人說她老公一直瞪著哺乳媽媽的胸部看。所以該怎麼說呢?

鄉民有說啦:道歉時露出胸部是常識嘛。那個哺乳媽媽豈不是盡了最大誠意嗎!(誤)

=======================
作者: Abby Theuring

關於公開哺乳,支持或反對的聲音所在多有。公開哺乳被拿來與許多其他成人的行為比較,例如進食、上廁所、丟垃圾、性行為等等等等。常常我們說:「我只是在餵我的寶寶!」其實不是的,你是在當母親。哺乳可不只是提供飲食。這也是為什麼「你可以公開吃飯,我的寶寶也可以」其實並不是個好論點,那樣只是在現有的條條框框中再多加上「該如何、在何時、何處我們可以給寶寶乳房」這幾條罷了。

事實上,我們的乳房天生是寶寶最該待的地方,無論是吃、睡、需要安慰、需要安全感、促進成長、發展腦部等等。我們不需要去爭論可否公開哺乳,這把哺乳這件事限縮的太狹隘了,把哺乳變成一件需要受禮節和規約限制的事,像是該不該公開講手機一樣。

對於哺乳的反對聲浪有更深的涵義,不僅僅是大家認為寶寶該在哪吃喝而已。這個社會已經對生、育、餵、養孩子產生疏離感,對於公開哺乳不舒爽只是整體問題的冰山一角。


我們需要養育正常化,踏出家門,去哺乳、擁抱、親吻、牽手、大聲小聲的笑。教養正常化,關係正常化,家庭正常化,親密正常化,養育正常化,社會正常化。讓愛,正常化。

翻譯:羅馨雨
來源:http://www.breastfeedingbasics.com/badass-breastfeeder/stop-arguing-nip-normalize-love
迷思第六號:新生寶寶每兩到三小時吃一次

「大一點的寶寶可能有比較規律的作息,」莫貝克說,「不過六週以下嬰兒的作息很不規律。有時候掛奶,有時候又一睡睡四、五個小時不醒。」問問你的兒科醫師新生兒會有什麼樣的作息,然後要有不限時數、無限暢飲的準備。

迷思第七號:親餵媽媽睡的少

配方奶寶寶的餵奶間隔通常較長,因為配方奶比較不好消化,但這不代表大半夜的時候需要看著不用餵奶的那個睡的超香做著美夢然後一個人辛苦夜奶。首先,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每個寶寶的睡眠狀態也不一樣。雪莉解釋,除了奶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寶寶睡覺。再來,把寶寶放在附近睡覺的母乳媽媽有他的好處,比如不用起來泡奶、溫奶等等等等,而且泌乳時分泌的催產素也可以讓親餵媽媽比較容易睡回去。又不是有「母乳家長和配方家長誰睡得多」比賽,「不過,」 雪莉強調,「需要夜奶的媽媽必然睡得比較少嗎?絕對不會的。」

迷思第八號:只有生母可以餵母乳

「江湖傳言,領養來的孩子沒辦法餵母乳。」歐康諾說,「但如果媽媽之前有親餵自己生的孩子,那麼她有機會用擠乳器擠出奶來餵這個領養的孩子。如果之前沒有親餵過,那麼可能需要加上荷爾蒙的幫忙。」(譯按:總之就還是可以!?領養的孩子也可以餵母乳喔?這真的很神奇!)去找專業醫護人員充分了解你可以有什麼選擇,並且記住:「母乳哺育是個多彩多姿的世界,而每個女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顏色。」歐康諾說。

迷思第九號:餵母乳=防呆避孕丸

歐康諾表示,以哺餵母乳做為避孕方式是可行的,但只限於以下這些狀況:根據美國計畫生育聯合會的衛教,以哺餵母乳為避孕方式僅限於產後六個月內、純母乳哺育、至少每4-6小時餵一次,並且月經尚未恢復者。不過,這還是不保險。美國計畫生育聯合會預估,100個人中,有1個人還是會懷孕,而100人中有2人因施行方式不正確而懷孕。

迷思第10號:產假結束後要上班的話,現在就要開始做母乳冰棒


要不要做冰棒這就取決於每個人的狀況了,像是:請不請產假,產假多長,還有開始上班後辦公室方不方便擠乳等。不過,上班媽其實不需要太過焦慮,不用把冰箱冷凍庫用「以防萬一母乳不夠」冰棒塞爆。「很多媽媽認為,一旦決定要回去上班,她們一定得做一堆母乳冰棒。」歐康諾說,「雖然工作中無法擠乳的媽媽當然只好這樣,不過可以擠乳的媽媽就不用了。」也就是說,媽媽們可以不要逼死自己啦,可以休息就休息吧!翻譯:羅馨雨 
來源: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7/30/10-breastfeeding-myths-that-wont-go-away_n_5634244.html
為了慶祝世界哺乳週,霍分頓郵報刊了一篇文章〈10 Breastfeeding Myths That Won't Go Away〉,而我擅自命名為〈10個陰魂不散的母乳迷思〉,反正順便慶祝農曆七月(誤)。

==================接下來是內文分隔線==================


現在到處都有許多非常好、對哺乳媽媽非常有幫助的哺乳資訊,不過,無論是網路上或是好心的阿姨大姑的女兒的表姊之間,還是流傳著許多錯誤訊息。我們訪問了多位哺乳專家,以了解在他們每天跟哺乳婦女相處當中,哪些是最陰魂不散的哺乳迷思。

迷思第一號:哺乳很簡單

是沒錯,寶寶和媽媽是天生一對。而對某些媽媽來講的確是第一次哺乳就上手。不過對大多數女人而言,乳頭和寶寶的嘴無縫接軌,連學都不用學就可以哺乳?想得也太美了。「就像有些人很難受孕,有些媽媽寶寶一直抓不到哺乳的訣竅。」派特‧雪莉(Pat Shelly),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兼大華盛頓哺乳中心(Breastfeeding Center for Greater Washington)主任解釋。「入行35年,不斷有人問我:為什麼餵個奶這麼難?」要知道,如果你覺得餵奶很困難,不代表你是失敗的媽媽。雪莉強烈建議媽媽去找合格的專業人士幫助自己度過關卡。

迷思第二號:會痛正常

哺乳不是簡單的事,不過也不代表痛是應該的。「我們知道哺乳疼痛很普遍,部分原因是,數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教各種抱法姿勢,實際上這正是讓哺乳困難且疼痛的原因。」 IBCLC及哺乳書籍《Breastfeeding Made Simple: Seven Natural Laws for Nursing Mothers》作者南西‧莫貝克(Nancy Mohrbacher)說。「大多數抱法姿勢是模仿瓶餵而來,不過最近哺乳專家開始推廣更自然的姿勢讓寶寶和媽媽一起斜躺,寶寶將自己的重量自然而然的放在媽媽身上。不過無論造成你哺乳疼痛的罪魁禍首是什麼,不要被動接受,去求救吧。」

(IIIi.org)

迷思第三號:產前就要乳房做好準備

在寶寶出生前有所準備當然很棒,比如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解決跟政策有關的法律問題,比如返回工作場所後的集乳問題等等。不過你不用在產前「準備」你的乳房。「乳頭不需要『硬』起來。」活躍於紐約市的國際泌乳顧問莉‧安‧歐康諾(Leigh Anne O'Connor)說,「如果乳頭受傷了,那是因為含乳不正確,而不是因為你沒在產前就把乳頭變成鐵乳頭。」

迷思第四號:媽媽喝越多水、吃越健康就越多奶

充足的飲水和營養的食物對哺乳媽媽來講當然重要,就像那些對懷孕婦女一樣(老實講,對任何人在生命中的任一階段都一樣重要)。不過也不用吃得太誇張。「之前有人寫信給我,她很焦慮,因為她認為應該要有『完美飲食習慣』才能製造出好奶。」莫貝克說,「我跟她說,沒有必要給自己限制太多。」當然有些媽媽由於有敏感的寶寶,可能需要調整她們的飲食內容,但那是例外,不是通則。同樣的,喝一大堆水不會戲劇性的影響母乳的質或量。雪莉說,「想增加奶量的媽媽們當然還是可以努力調整飲食內容,但實際上影響乳量的因素實在太多。」

迷思第五號:親餵寶寶絕對不能給奶瓶

這個迷思有點微妙。莫貝克說,「有些寶寶在最開始會對於親餵和瓶餵的轉換有困難。寶寶沒有使用說明書可用,所以你也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方面問題。」不過就算寶寶一開始有用奶瓶,不代表就不可能親餵。也不代表寶寶一定會有所謂的「乳頭混淆」。

「實際上也很多寶寶有給過奶瓶,」歐康諾說,「喝奶瓶和喝媽媽乳房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寶寶都會選輕鬆的方式,所以,應該說寶寶是『選流速』而不是『混淆』了。有了正確的指導,寶寶可以順利的從乳房轉到奶瓶再轉回來。」總之,如果你有這方面需求,去找個專業人士。


迷思第六號:新生寶寶每兩到三小時吃一次

「大一點的寶寶可能有比較規律的作息,」莫貝克說,「不過六週以下嬰兒的作息很不規律。有時候掛奶,有時候又一睡睡四、五個小時不醒。」問問你的兒科醫師新生兒會有什麼樣的作息,然後要有不限時數、無限暢飲的準備。

迷思第七號:親餵媽媽睡的少

配方奶寶寶的餵奶間隔通常較長,因為配方奶比較不好消化,但這不代表大半夜的時候需要看著不用餵奶的那個睡的超香做著美夢然後一個人辛苦夜奶。首先,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每個寶寶的睡眠狀態也不一樣。雪莉解釋,除了奶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寶寶睡覺。再來,把寶寶放在附近睡覺的母乳媽媽有他的好處,比如不用起來泡奶、溫奶等等等等,而且泌乳時分泌的催產素也可以讓親餵媽媽比較容易睡回去。又不是有「母乳家長和配方家長誰睡得多」比賽,「不過,」 雪莉強調,「需要夜奶的媽媽必然睡得比較少嗎?絕對不會的。」

迷思第八號:只有生母可以餵母乳

「江湖傳言,領養來的孩子沒辦法餵母乳。」歐康諾說,「但如果媽媽之前有親餵自己生的孩子,那麼她有機會用擠乳器擠出奶來餵這個領養的孩子。如果之前沒有親餵過,那麼可能需要加上荷爾蒙的幫忙。」(譯按:總之就還是可以!?領養的孩子也可以餵母乳喔?這真的很神奇!)去找專業醫護人員充分了解你可以有什麼選擇,並且記住:「母乳哺育是個多彩多姿的世界,而每個女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顏色。」歐康諾說。

迷思第九號:餵母乳=防呆避孕丸

歐康諾表示,以哺餵母乳做為避孕方式是可行的,但只限於以下這些狀況:根據美國計畫生育聯合會的衛教,以哺餵母乳為避孕方式僅限於產後六個月內、純母乳哺育、至少每4-6小時餵一次,並且月經尚未恢復者。不過,這還是不保險。美國計畫生育聯合會預估,100個人中,有1個人還是會懷孕,而100人中有2人因施行方式不正確而懷孕。

迷思第10號:產假結束後要上班的話,現在就要開始做母乳冰棒



要不要做冰棒這就取決於每個人的狀況了,像是:請不請產假,產假多長,還有開始上班後辦公室方不方便擠乳等。不過,上班媽其實不需要太過焦慮,不用把冰箱冷凍庫用「以防萬一母乳不夠」冰棒塞爆。「很多媽媽認為,一旦決定要回去上班,她們一定得做一堆母乳冰棒。」歐康諾說,「雖然工作中無法擠乳的媽媽當然只好這樣,不過可以擠乳的媽媽就不用了。」也就是說,媽媽們可以不要逼死自己啦,可以休息就休息吧!

翻譯:羅馨雨 
來源: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7/30/10-breastfeeding-myths-that-wont-go-away_n_5634244.html
作者:Bryan Palmer, DDS 
發表於:母乳哺育醫療學會通訊 2000, Vol.6, No. 4(Dec), p27&31 

基於「親餵會提昇嬰兒齲齒風險」的觀念,學者專家及醫師們一直建議在寶寶第一顆乳牙長出來後就該漸漸斷奶。然而,新的研究卻發現母乳並不會增加嬰兒齲齒風險。 

在一篇1999年關於親餵與齲齒的評論文章中,Erickson總結:母乳不會導致蛀牙。Erickson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些配方奶會侵蝕琺瑯質,大大降低口中酸鹼質,並造成齲齒及傷害牙髓質。該文章的其他作者也對母乳與蛀牙的關連性提出質疑。一篇1998年由Sinto撰寫的評論文章指出[母乳造成蛀牙的說法]缺乏實際證據,並指出以前研究中的矛盾以及實驗法錯誤之處。另外,美國國家齒科及顱顏研究中心院長也曾說明,關連性研究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延長哺乳會導致嬰兒蛀牙」的說法。 

Oulis發現,母乳哺育超過40天以上,可以抑制奶瓶性齲齒的發展。另有數個動物及試管實驗也支持這個論點。Dreizen發現,純鼠乳哺育的小鼠沒有蛀牙,而給予含蔗糖牛奶的小鼠則比給予蔗糖水的蛀牙稍微少些。其他研究發現母乳可以修補受損的琺瑯質。人類乳汁中有些成分可以保護牙齒免於蛀牙侵害,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可以減緩鏈球菌生長速度,乳鐵蛋白(母乳中主要成份之一)的滅菌力對抑制變形鏈球菌(譯按:造成牙菌斑的主要菌種)生長很有效果。Rugg-Gunn指出,蛀牙菌可能無法像利用蔗糖一樣利用乳糖生長,而為了進一步證實,Rugg-Gunn調查了大約600個史前孩童頭骨,發現這些純母乳哺育的人類先祖極少蛀牙。 

除了嬰兒自身的飲食之外,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蛀牙發生率。Torney發現媽媽孕期若感到憂慮或壓力、飲食中乳製品不足、生病或抗生素的使用都會提昇嬰兒蛀牙發生率。 

●接觸性蛀牙● 

現在一般都認為導致蛀牙的細菌會透過接觸,由父母、照顧者或朋友傳給寶寶。Berkowitz解釋,齲齒是會傳染的疾病,主要是由變形鏈球菌造成。這種細菌能在口腔中不斷累積到致病量,是由於經常接觸和長期暴露在致齲齒基質中造成的。Suhonen發現,變形鏈球菌越晚在口腔中形成菌落,就越能保護牙齒不受蛀牙侵襲。 

●乳糖● 

不少人認定,由於母乳中含有乳糖,所以母乳理當和裝在奶瓶中的糖水一樣有致齲性。然而,母乳中的乳糖是由抗菌物質和酵素保護著的,而實際上,乳糖酶是在小腸裡將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並不是在口腔中分解。世界上有4,640種哺乳類動物,通通都哺餵母乳,人類只是其中一種哺乳類,然而卻是唯一一種乳牙有明顯蛀蝕的物種。哺乳類動物,從南方古猿開始算起,已經在地球上存在2~4百萬年之久,現代智人則已存在30,000~35,000年。然而蛀牙,—直到8,000~10,000年前,卻從來都不是問題。人類學家認為這是由於榖物種植技術發展得越來越好的關係。如果母乳會造成蛀牙的話,這在演化上來講等於是自殺行為,如此母乳哺育早早就會被淘汰,不應留存至今。 

●造成蛀牙的因素● 

實證證據已經發現數個造成嬰兒蛀牙增加的危險因子。為了確認嬰兒為什麼蛀牙,建議大家要深入了解以下因素: 

1、糖的攝取是造成蛀牙的主要因素,比如以下這些除了含糖之外都還算健康的食物:果汁、早餐榖物、麵包、葡萄乾等等。此外,也要注意含糖的藥物。重要的觀念是:會蛀牙並不是吃下多少含糖食物或醣類,而是暴露在這些食物下的「頻率」。 

2、嬰兒接觸到蛀牙菌的時機和蛀牙菌的種類。 

3、口乾病,或口水不足。 

4、母親或胎兒是否在在孕期壓力過大或生病。 

5、家庭飲食習慣是否不良。 

6、家庭口腔清潔或整體衛生觀念有無不佳。 

7、家族遺傳(非主要因素)。 

結論: 

沒有實證證據顯示母乳哺育和嬰兒齲齒有關連性。母乳,以及母乳中的乳糖,並不會造成蛀牙。然而,由於其他各種複雜的因素,純母乳哺育的嬰兒並不免於蛀牙的危險。 

References 
1. Erickson PR, Mazhare E.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human breast milk in caries development. Pediatr Dent 1999;21:86-90.
2. Erickson PR, McClintock KL, Green N, et al. J. Estimation of the caries-related risk associated with infant formulas. Pediatr Dent 1998;20:395-403.
3. Slavkin H. Streptococcus Mutans, Early Childhood Cari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JADA 1999;130:1787-92.
4. Sinton J, Valaitis R, Passarelli C, et al.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nt feeding caries and breast-feeding. Ont Dent 1998;75:23-27.
5. Oulis C, Berdouses ED, Vadiakas G, et al. Feeding practices of Greek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nursing caries. Pediatric Dentistry 1999;21:409-16.
6. Dreizen S, Dreizen J, Stone R. The effect on cows milk on dental caries in the rat. J Dent Res 1961;40:1025-28.
7. McDougall W. Effect of milk on enamel demineraliza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in vitro. Caries Res 1977;11:166-72.
8. Rugg-Gunn A., Roberts GJ, Wright WG. Effect of human milk on plaque pH in situ and enamel dissolution in vitro compared with bovine milk, lactose, and sucrose. Caries Res1985;19:327-34.
9. Arnold R, Cole M., McGhee J. A Bactericidal Effect for Human Lactoferrin. Science 1977;197:263-65.
10. Mandel ID. Caries Prevention: Current Strategies, New Directions. JADA 1996;127:1477-88.
11. Torney PH, Prolonged, On-Demand Breastfeeding and Dental Decay: An Investigation. Unpublished MDS Thesis.1992 Dublin.
12. Palmer B. The Influence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al Cavity: A Commentary. J Hum Lact 1998;14:93-98.
13. Price WA. Nutrition and Physical Degeneration. 6th ed. 1998, New Canaan, Connecticut: Keats Publishing, Inc.
14. Black GV. Operative Dentistry: The Pathology of the Hard Tissues of the Teeth. Second ed. Vol. 1. 1914: Medico-Dental Publishing Co., London: Claudius Ash, Sons & Co., Ltd.
15. Molnar S, Molnar I. Dental Arch Shape and Tooth Wear Variability. Amer J of Phy Anthr 1990;82:385-95.
16. Berkowitz R. Etiology of Nursing Caries: a Microbiologic Perspective. Public Health Dent 1996;56:51-4.
17. Suhonen J, Sener B, Bucher S, et al. Release of Preventive Agents from Pacifiers in Vitro. Schweiz Monatsschr Zahnmed 1994;104:946-51.
18. Effert FM, Gurner BW. Reaction of human and early milk antibodies with oral streptococci. Infect Immun 1984;44:660-64.
19. Crelin E, The Human Vocal Tract: Anatomy,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1987, Vantage Press: New York.
20. Palmer B. Breastfeeding: Reducing the risk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Breastfeeding Abstracts 1999;18:19-20. 


原文連結:http://www.brianpalmerdds.com/bfeed_caries.htm 

翻譯:羅馨雨